设为首页  加入收藏  联系我们
首 页 基地简介 发展历程 领导关怀 资质荣誉 技术成果 服务体系 人才培训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
  当前位置:首页 > 人防知识

气象灾害成因、分类及我国常见灾害的防御

发布时间:2010-5-4 17:22:07    点击数:
    经国务院批准,自2009年起,每年的5月12日为我国“防灾减灾日”。围绕5月12日首个“防灾减灾日”,国家减灾委决定今年4月底至5月中旬在全国集中开展“防灾减灾日”宣传教育活动。
    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各项活动的开展。为全面配合中国气象局在全国首个“防灾减灾日”活动安排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将防灾减灾日活动推向高潮,本网特别策划该专题,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,以期进一步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,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。
    地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星球,而气象灾害占到自然灾害的70%以上。狂风刮倒房屋,暴雨引发洪涝,雷电致人死伤、引起火灾……
    气象灾害特征及分类
    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造成的灾害,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灾害现象。从全球及我国气象灾害来看,气象灾害具有以下特征: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;旱涝等灾害持续特征明显;群发性突出,常常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多种气象灾害;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;发生频率高、季节性强;种类多,易引发次生灾害。
    气象灾害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两类。
    天气灾害:指大范围或局地性、持续性或突发性、短时间强烈的异常天气而带来的灾害,如大范围的寒潮、台风等天气灾害或局地区域所发生的暴雨、冰雹、龙卷风等灾害。这些灾害常伴随有强风、暴雨和降温等。
    气候灾害:指大范围、长时间的、持续性的气候异常所造成的灾害,如长时间气温偏高、偏低,降水量偏多、偏少而形成的洪灾、干旱、低温冷害等灾害。
    在全国总受灾面积中,干旱灾害所占比例最大,约占51%;其次是洪涝灾害,占27%;风雹、低温冷冻和雪灾、台风灾害所占比例分别为10%、7%和5%。
    气象灾害影响及成因
    据有关资料统计,在1992年~2001年的10年里,气象灾害及其次生、衍生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90%左右,导致62.2万人死亡,20多亿人口受影响。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率一直在急剧上升。近30多年全球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增加3.2倍,直接经济损失翻了三番。
    面对自然灾害的影响,所有国家无一幸免。数据表明,1975年~1990年期间,亚洲遭受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多,占总灾数约41%,随后是非洲(约为30%)、美洲(16%)、欧洲(10%)和大洋洲(3%)。
    造成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归纳起来,主要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。就自然因素而言,最为根本的是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的异常,主要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及其异常的因子包括:亚洲季风、青藏高原、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事件及环流系统的异常。
    除自然因素外,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我国气象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。随着社会的发展、文明的进步,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局部性问题,温室效应、环境污染等已经对天气、气候及极端事件产生影响,并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。主要表现为:人口的不断增长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;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,造成环境恶化,引发多种灾害;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变暖,导致一系列气象灾害的发生;热岛效应造成城市灾害。
    气象灾害分布及防御
    我国地域辽阔,东部处于东亚季风区,而西部地处内陆,天气气候复杂,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。一般来说,中国西北地区及内蒙古、西藏、四川等省(区)属大陆性气候,常年干旱,冬季冻害严重。青藏高原是全国降雹最多的地区,南疆和内蒙古、甘肃两省(区)西部沙尘暴发生最频繁。东北、华北、西北东部及黄淮北部一带,干旱和霜冻发生较为频繁。江淮、江南、华南是全国暴雨洪涝、台风(热带气旋)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,也是雷雨大风、龙卷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区。西南地区中东部一带地形复杂,干旱、暴雨及引发的泥石流、崩塌、滑坡和冰雹、低温阴雨等灾害发生频繁。
    气象灾害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,我们虽然不能阻止其发生,但是可以逐步掌握其规律,及时作出预警,积极进行防御,将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。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、适合我国国情的减灾体制和机制,有效提高了包括气象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监测、预警、应急和救助能力,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,形成了一整套气象灾害的防御体系:气象现代化建设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撑;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水平不断提高,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并发挥了巨大作用;同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,做好气候变化决策服务。
  推荐信息
  相关信息
  搜索